行业新闻

中国抄底原油遭遇“储备尴尬”—— 胃太小 吃不下

1月20日,伦敦布伦特油收于28.76美元/桶,创2004年4月以来新低。纽约原油期货价格也直线滑落。与2014年巅峰时期相比,国际油价已跌去近65%。   低油价下,即使是生产成本低廉,产量丰富的中东国家也面临极大的压力,更别说其他国家了。作为全球最大的石油进口国,中国在受益低油价的

1月20日,伦敦布伦特油收于28.76美元/桶,创2004年4月以来新低。纽约原油期货价格也直线滑落。与2014年巅峰时期相比,国际油价已跌去近65%。

  低油价下,即使是生产成本低廉,产量丰富的中东国家也面临极大的压力,更别说其他国家了。作为全球最大的石油进口国,中国在受益低油价的同时,也面临储备风险。

  A

  原油价格跌跌不休

  中国为何仍在担忧

  中国是原油净进口大国,也是一个产油大国。根据2015年最新的《BP能源年鉴》,中国在2014年的平均日产量为420万桶,是全球第四大石油生产国,与加拿大的日产量相当,几乎是尼日利亚日产量的两倍。

  中国的战略原油储备的估值损失成为另外一个风险。2001年,中国政府正式提出“战略石油储备工程”,该工程计划分三期完成石油储备基地的硬件设施建设,在2020年之前将原油储备量提升到90天的国际标准。

  目前,“石油资源战略”正处于二、三期之间,还需要补充进口大量原油以达到既定目标。中国国家统计局2014年11月曾表示,国家石油储备一期工程已经完成,在4个国家石油储备基地储备原油1243万吨,相当于大约9100万桶。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此前买入的原油战略储备价格在80-100美元/桶。

  国际油价下跌对国内能源企业也是一种考验。在国际油价持续走低的同时,国内成品油定价机制遭到考验。去年年底,国家发改委连续两次暂停成品油价格调整。1月13日,顶着外界巨大的压力,发改委对外宣布新的定价机制,设定了成品油价调整的上下限。上限为130美元,下限为每桶40美元,即当国际市场油价高于130美元,或者低于40美元时,汽、柴油最高零售价格不再降低。

  发改委称,将下限定在40美元,是因为油价过低会导致国内原油产能萎缩、削弱中国石油自给能力,使中国已达60%的石油对外依存度快速并大幅上升,不利于保障能源安全。另外,过低的油价也不利于资源节约使用和治理空气污染,也不利于能源结构调整和新能源发展。

  国内限价的政策可能会导致成品油消费压力转向海外,甚至有可能导致原油走私。《金融时报》的报道称,尽管这意味着只要国际油价低于40美元,成品油的价格就不会再遭下调,但是这并不能保证中国的内需会充分地增长来消化这些成品油。而如果国内无法消化这些产品,那么国际市场可能会充斥着中国的成品油。

  但由于国内原油生产成本不会低于每桶40美元,因此,中国成品油在出口时,对比国外产商,将不具备竞争优势。同时,由于国际油价低于40美元时,国内成品油价格不做调整,也可能导致部分国内炼油商走私海外低价原油。

  《华尔街日报》指出,如果油价跌至20美元/桶,那么对经济的影响将大于石油和大宗商品的影响。能源企业破产数量将激增,最后低油价会导致供应减少,油价到达底部。如果美元兑大多数货币的汇率企稳,那各国的厮杀可能会少一些,但目前,世界迫切需要能促进增长的政策,可惜,这样的政策很难在可见的时间里看到。

  B

  国储库容已近饱和

  民间力量有待释放

  2015年12月11日,距离首次公开国家石油储备一年后,国家统计局再次公布石油储备基地建设进展情况。国家统计局称,至2015年年中,共建成8个国家石油储备基地,总储备库容为2860万立方米。

  其中,地面库7个,分别为舟山、镇海、大连、黄岛、独山子、兰州、天津家石油储备基地,库容分别为500、520、300、320、300、300、320万立方米;地下库1个,为黄岛国家石油储备洞库,建成规模300万立方米。利用上述储备库及部分社会库容,储备原油2610万吨。

  中国石油储备基地大多数布局在沿海及经济发达地区,有利于石油接卸(大部分油源通过海运到达),以及应对一般情况下的供应中断。但沿海地区既是经济前沿又是战略前沿,一旦发生战争,石油储备基地将首当其冲。另外,从建设方式上看,目前已建成的大部分石油储备基地采用地上储油罐,虽然建设成本低,但后期维护成本较高。

  与国家战略储备库容已近饱和不同,我国还有很多具备石油储备能力的企业,他们的储备能力一直没能得到有效发挥。

  公开资料显示,目前中国民营石油仓储能力超过了2亿吨,是国家已建成战略储备能力的10倍多,但同时民营石油储备库实际利用率非常低。如果利用民营企业原油储备库进行国家石油储备,既能够快速提升国家石油储备能力又能够盘活民企闲置资产。

  这看似是一个双赢的举措,但实现起来却困难重重。

  “藏油于民”的试验5年前就已开始。2010年6月,国家石油储备中心通过招标遴选社会原油储备库进行国家原油战略储备。在入围的6家企业中包括3家民营企业,分别是舟山世纪太平洋化工有限公司、舟山金润石油转运有限公司、浙江天禄能源有限公司。

  按照计划,中标企业拿到为期2年的储备库租赁合同,且由国家按月统一支付租金。这是国家石油储备体系首次向民企开放,被认为是国务院出台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的“新36条”文件后的重大成果之一。

  但出租库参与石油储备并未达到预期效果。公开消息显示,2年合同到期,3家企业并未分配到用来仓储的原油,引发国家对民企储备库安全、可靠性不信任等众多猜测。稍许安慰的是,2013年,同属天禄投资集团的浙江天禄能源有限公司和舟山中际化工有限公司正式拿到商务部批准的原油仓储资质,成为我国首批获批的民营原油储备库。

  当然,更多的则是既没有中标,也没有原油仓储资质的民营炼油和贸易企业,他们的闲置库容占绝大多数。尹强表示,如果利用国家战略储备和企业商业储备能够把这些闲置的库容利用起来,对于已拥有原油储备库的企业看起来是一个机会,却不易实现。

  难点比如,出租作为国家战略储备库,会对储备库的技术可靠性、安全性、库容甚至地理位置有更加具体的要求;比如,出租作为中石油、中石化等大型国企的商业储备库时,除了上述问题,储备库还须具备靠近对方的炼化企业。

  但在山东炼油化工协会会长刘爱英看来,国内一些大的地炼企业在储备库建设上其实并没有问题,能够满足需要,缺的是机会。在油价大幅下跌、储备设施还未完全建好的情况下,应当创新机制将民营油企的闲置库纳入石油储备,提升战略储备能力。

  C

  完善石油储备顶层设计

  “储油于民”或成现实

  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国家石油储备体系建设都是先颁布相关法律,再进行基地建设和石油储备等后续工作。

  例如,美国在1975年颁布了《能源政策与储备法》,随后逐步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战略石油储备体系;日本在1975年制定了《石油储备法》,建立了基本的石油储备体系,虽然日本的石油产量仅为其需求量的0.2%,但以其较为完善的石油储备体系成功度过了多次国际石油危机。

  事实上,早在2006年,主管部门就曾试图推出“国家石油储备管理条例”。参与讨论的专家表示,当时的条例已有了初稿,且被列入了当年的立法计划,但最终因各方利益博弈,不了了之。

  据了解,此次国家发改委体改司就是希望借国际油价处于低位、有利于增加国家石油储备的时机,推动条例出台,并从顶层设计上完善中国石油储备管理体制。

  目前,国家发改委体改司已向多位业内资深人士征求了意见,逐步确定该条例的主要构成部分,或将涵盖战略储备的目的及目标、管理和监管体系、战略储备基地选址、采购与存储计划、储备资金来源、储备动用和恢复、应急管理和监管等内容。

  业内人士表示,该条例若出台不仅可以解决石油储备主体过于单一,财政负担较重的问题,还可以确定吸放储策略,使战略原油储备也可以“赚钱”。

  美国经验显示,完善的国家战略石油储备策略,确保了其吸放储时机的选择,通过“高抛低吸”策略节约了大量成本。例如,2014年3月油价处于100美元/桶左右时,美国能源部抛售了500万桶战略石油库存。2015年上半年油价跌至50美元/桶左右时,美国能源部为了补充库存,购买了大约430万桶原油,这一“高抛低吸”策略,预计美国方面因此获利2亿多美元。

  倘若中国也通过法律形式明确吸放储政策,那么就可根据国内石油消耗量和国际石油市场价格的变化,在保证石油供给安全的前提下,确定成本最优的储备量,形成一套较为科学的测算体系。

  业内人士表示,相关政府部门之间围绕国家石油储备建设和运行管理的主导权的博弈一直未停止。

  比如,国家储备基地第一期实行“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国家石油储备办公室—国家石油储备中心—国家石油储备基地公司”的管理模式,第二期实行“国家能源局、财政部—中石油、中石化—基地公司和贸易公司”的管理模式。

  因此,新的石油储备体系需将国家石油储备的管理体系固定下来,业界认为比较可行的方案是,整合国家石油储备一、二期管理模式,构建“国家能源局、财政部—国家石油储备办公室—国家石油储备中心—基地公司”的管理体制。

  在这个体制中,国家能源局、财政部是具体政策制定机构;国家石油储备办公室是监管机构,对政府战略储备和企业义务储备依法实施统一监管;国家石油储备中心是执行机构;基地公司是具体操作机构。

  国家石油储备中心是非盈利性和非经营性的事业法人,负责政府战略石油储备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受权执行政府石油储备的收储、轮换和动用出售,持有并管理政府战略石油储备的全部资产,对资产的完整负有全面责任。

  但储备中心本身并不直接从事政府战略储备的建设、维护和管理业务,而是通过公开招标竞争选择承包商、基地作业公司和供应商,签署委托建设、管理和采购合同,并监督合同的执行。公开招标的对象将面向全社会的企业,这样就解决了政企分开和市场化运作问题

  业内专家介绍,未来新体系还有一大亮点,即实行“储油于民”的政策,加快开放国内石油市场,让更多企业平等地参与石油批发、进口和仓储业务,并通过鼓励和扶持企业发展商业储备,扩大企业义务储备的物质基础,使国家战略储备和企业储备同时得到发展。

  从“藏富于国”

  到“藏富于民”

  □ 弈言

  改革开放30余年,经济高速发展,中国的富强有目共睹。“藏富于国”的举国政策,让中国凝心聚力,迅速崛起。但此次抄底石油却无处可存的尴尬,也让我们看到向“藏富于民”转变的必要。

  一方面,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应是每一个公民能够过上健康富裕的美好生活,“国富”之根本目的还在于“民富”。另一方面,也惟有藏富于民,才能全力调动资源的适应性和灵活性,真正实现社会和谐,民富国强。

  以储油为例,如果利用民企现有的大量闲置库存增加石油商业储备,不仅要比中央财政大幅投入成本低、见效快,而且在巩固民企自身库存的同时,客观上达到增加国内原油资源存储量的目标。

  他山之石

  美国战略原油储备近7亿桶

  约是中国的3.3倍

  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国际原油市场的氛围如同寒潮过境。

  据路透社最新数据,中国战略石油储备已达2.1亿桶,这离中国官方5.5亿桶的目标还有很大的距离。

  按照这个数据计算,中国目前的原油储备能用34天左右。根据美国能源信息署(EIA)最新公布的美国石油库存数据,截至2015年6月14日当周,美国战略石油储备达到6.92944亿桶,大约是中国石油储备的3.3倍。

  1975年为了应对中东战争导致的石油危机,美国开始建设国家战略储备体系。该体系1976年开始建设,1977年7月21日正式储备石油,总的储备能力为7亿桶以上。美国国家战略储备石油主要储存在5个地方:德克萨斯州Bryan Mound、Big Hill,路易斯安那州West Hackberry、Bayou Choctaw、Weeks Island,这5个储备库总存储能力在7.5亿桶左右。

  对于为何美国要保持这么多的原油储备,美国能源部长欧内斯特·J·莫尼斯此前的讲话说的很明白,美国战略石油储备不仅限于应对美国供应突发事件,还应该用来缓解全球价格冲击。

  其实美国这么多石油储备还有另外一个作用,那就是关键时刻打压国际油价,制裁高度依赖石油产业国家(例如俄罗斯和OPEC成员国)的经济。正因如此,此前美国宣布解除已经实施40年的石油出口禁令,就导致油价进一步大跌。来源:中国水运报

 

 

 

最新培训

最新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