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内河船员培养新模式
近年来,受到航运业效益下滑的主要影响,内河船员队伍的稳定性受到严重威胁,人员结构不合理、无序流动、后备人员不足等现象成为困扰行业发展的一大难题。
为此,重庆市航运交易所联合市移民局、市扶贫办,共同启动了针对三峡库区移民和贫困群众的“双万工程”和“千名航运人才培养计划”,积极探索三峡后期移民帮扶和内河航运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老船长的“无奈之选”
“如果能够有再次选择的机会,我不会选择从事船员这份工作”,这是一位40多岁,有着25年水上工作经历的“老船长”发出的感慨。
李伟,内河一类船长,1989年毕业于重庆河运学校,随后从一名普通船员逐步成长为船长。按理说,如果对一份工作没有热爱的话,一个人很难坚持20多年。但是李伟却向记者坦露,对自己现在所从事的工作更多是出于“无奈”。
“80年代,我国还处在改革开放初期,计划经济的烙印仍然深深刻在各个行业和人们的观念中。”李伟回忆说,自己当时从学校毕业,被分配到一家国有企业工作,在当时的人们眼中,这算是一个很不错的行当,工作稳定,收入也不错。“90年代,长江上一个船长的收入远高于社会平均收入”,李伟告诉记者,正是因为高收入,很多人愿意接受这份有诸多弊端的工作。
然而,随着近年来社会平均收入不断提高以及对船上工作的深入了解,加之后来结婚成家,船上枯燥的生活环境、较大的工作压力和随时面临的安全风险,让李伟也动过换工作的念头。
“航运业效益连年下滑,船员工资的‘相对优势’逐步丧失。特别是内河船员,尤其是初、中级船员而言,平均收入仅有2000元左右。”李伟感概地说。
“这个收入对于一个年轻人而言,在其他行业中很容易达到,现在一个清洁工的月收入都超过了他们。”一位船公司老板告诉记者,就算是有些人愿意做船员,很多人干脆去跑海船,因为同样的“漂在水上”,海船的待遇相对要高得多。
船员需求旺盛 素质亟待提升
2003年,重庆市船舶运力为110万吨,到2013年发展为600万吨。十年间,运力规模快速增长了5.5倍,而这期间船员数量只增长了2倍。
“究其原因,船员的培养和成长是需要较长的时间,当一名合格的川江船长,没有10年时间的磨练是不可能完成的。”重庆海事局副局长司太生说。
于是,船员市场出现了用工短缺的情况,进而出现了“草木皆兵”的现象,很多来自不同行业的人“放下锄头,拿起舵头”。
4月16日,载有476人的韩国“岁月”号客轮在韩国西南部海域沉没,酿成了近300人死亡的惨剧。分析此次灾难的原因,除了设备、信息等方面因素外,与包括船长在内的船员操作不当和缺乏责任意识有重大关系。这一现象充分暴露出了当前船员队伍素质存在很大问题。
“据统计,长江安全事故中有80%是人为操作不当所致。”司太生说。以重庆为例,目前新进船员大多来自三峡库区的偏远山区农村,这些年轻人的责任意识、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因此,在进入船员队伍后,很难较快地适应岗位需求。
实施“双万工程”和“千名计划”
今年3月,重庆市航运交易所联合市移民局、市扶贫办,共同启动了针对三峡库区移民和贫困群众的“双万工程”和“千名航运人才培养计划”。总体目标是开展航运相关职业的就业培训10000人,开展航运相关职业在职技能提升培训10000人,具体培训水上运输、港口航道、船舶修造、航运物流等专业的技能型人才。重庆航运交易所副总裁何建钢介绍说,今年为工程启动的第一年,计划用5年时间,投入资金400万元,完成培训3600人。
重庆此次启动实施的“双万工程”是将国家对库区移民的优惠政策引入到行业中,更好地为广大库区群众服务。“过去的政策实施大多是市移民局通过与各个区县的渠道,没有直接对口到航运业,我们对航运业更加了解,将政策直接引入行业能够更好地发挥政策优势。”何建钢说。
司太生介绍,重庆海事局目前正在以信息平台为依托,建立网络化的船员职业档案。预计到2015年,重庆市全部5.7万船员档案均可实现电子化、网络化,从而为船员的培训、管理提供必要的平台。同时,重庆也在逐步推进在船载“黑匣子”工作,将船舶运行过程的各个主要数据实现电子化,为船公司了解船舶动态、行业部门监管及事故调查提供必要的依据,有效保护船上船员的合法权益。
据了解,重庆航运交易所在工程实施过程中会探索建立长效机制,为每一名受惠的群众建立职业档案,跟踪其职业发展。
“我们会及时关注参加了培训的人群的去向,对比他们的收入变化、生活改善等情况”,重庆航运交易所人才交流部部长谭明说,希望通过这个培训给库区广大群众提供一个发展平台和提升自我的渠道,变“输血”为“造血”,让国家的优惠政策真正“落地生根”。
来源:中国水运报 记者 鄢琦 左良栋
最新培训
-
${trainname}
报名截止:${sginendDate}
${schoolname}
最新题库
${ColumnName}
${ExamNum} ${ExamName}
市场价:¥${MPrice} 会员价:¥${UPrice}